苏轼

来自我不喜欢考试-知识库
跳转到: 导航, 搜索

苏轼(1037年—1101年),字子瞻,一字和仲,号东坡居士,眉州眉山(今四川眉山县)人。其诗,词,赋,散文,均成就极高,且善书法和绘画,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全才。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;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;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;书法名列“苏、黄、米、蔡”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;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。

目录

[编辑] 生平

[编辑] 家世

宋代著名文学家,唐宋八大家之一,和其父苏洵,其弟苏辙并称“三苏”。其名“轼”原意为车前的扶手,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,不可或缺之意。

[编辑] 仕途

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,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,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,仕途生涯十分坎坷。 宋仁宗景佑三年生,嘉佑二年进士,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,礼部尚书。神宗时苏轼任祠部员外郎,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,任杭州通判,知密州、徐州、湖州。元丰二年,四十三岁时,发生了著名的李定“乌台诗案”,他因此事入狱,几死,其弟苏辙自请贬职以轻其罪才得以保全,翌年被贬至黄州。哲宗时任翰林学士,曾出知杭州、颍州等,官至礼部尚书。后又被章惇贬谪至惠州、儋州。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,终年六十六岁。南宋时追谥文忠。在政治上属于旧党,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。 他在各地居官清正,为民兴利除弊,政绩颇多,口碑甚佳,杭州西湖的苏堤就是实证。

[编辑] 轶闻

宋仁宗嘉佑二年,苏轼与苏辙一同进京参加会考。苏轼以一篇《刑赏忠厚之至论》的论文得到考官梅尧臣的青睐,并推荐给主试官欧阳修。欧阳修亦十分赞赏,原本欲拔擢为第一,但又怕该文为自己的门生曾巩所作,为了避嫌,列为第二。结果试卷拆封后才发现该文为苏轼所作,而取为第一的却是曾巩的作品,正是阴错阳差,弄巧成拙。到了礼部复试时,苏轼再以《春秋对义》取为第一。

关于刑赏忠厚之至论中的一段内容:“当尧之时,皋陶为士,将杀人。皋陶曰:‘杀之。’三;尧曰:‘宥之。’三。”,当时众考官评议时皆不知其典故,后来拆封放榜后知道是苏轼所作,欧阳修便问苏轼出于何典。苏轼回答在《三国志·孔融传》中。欧阳修翻查后仍找不到,再次询问苏轼,苏轼答:“曹操灭袁绍,以绍子袁熙妻甄宓赐子曹丕。孔融云:‘即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’。操惊,问出于何典,融答:‘以今度之,想当然耳’。”,欧阳修听毕恍然大悟,大大称赞苏轼博学强记又能活用。原本欧阳修只是赞赏苏轼的文才,一番问答后更是对苏轼的胆识与聪颖赞誉有加。

宋哲宗元祐四年七月三日,到杭州任知州。元祐五年五、六月间,浙西一带大雨不止,太湖氾滥,庄稼大片被淹。组织民工疏浚西湖,筑堤建桥,使西湖旧貌变新颜,是为苏堤。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谢苏轼做的这件好事,人人都夸他是个贤明的父母官。于是到过年的时候,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。苏轼收到后,便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,烧得红酥酥的,然后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吃,大家吃后无不称奇,把他送来的肉都亲切地称为“东坡肉”。

[编辑] 风格

[编辑] 文风

其文汪洋恣肆,明白畅达,《答谢民师书》中曾自谓:“大略如行云流水,初无定质,但行于所当行,常止于所不可不止”。 其诗清新豪健,善用夸张比喻。黄州词,是苏词的奇观;黄州文,则是苏文的高峰;《赤壁赋》是其高峰之巅。

[编辑] 诗风

现存约四千首,其诗内容广阔,风格多样,而以豪放为主。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。表现出宋诗重理趣,好议论的特征。《饮湖上初晴后雨》(水光潋艳晴方好,山色空蒙雨亦奇。欲把西湖比西子,淡妆浓抹总相宜。)

元丰四年暮春三月,东坡写下《黄州寒食诗帖》。此帖为两首五言古风,诗句沉郁苍劲,低回长叹,极富感染力。其书法笔力沉劲,气势磅礴,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,后世誉为《兰亭序》、《祭侄文稿》之后的“天下第三行书”。黄庭坚在此帖后题跋:“东坡此诗似李太白,犹恐太白有未到处。此书兼颜鲁公、杨少师、李西台笔意,试使东坡复为之,未必及此。它日东坡或见此书,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。”

[编辑] 词风

现存三百四十多首,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,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。在中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。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,扩大到词的领域,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,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,对后代很有影响,扩大了词的题材,丰富了词的意境,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,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。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、《水调歌头·丙辰中秋》传诵甚广。

[编辑] 书法

擅长行书、楷书,取法李邕、徐浩、颜真卿、杨凝式,而能自创新意。用笔丰腴跌宕,有天真烂漫之趣。与蔡襄、黄庭坚、米芾并称“宋四家”。

[编辑] 画风

能画竹,学文同,也喜作枯木怪石。论画主张“神似”,认为“论画以形似,见与儿童邻”。


[编辑] 著作

诗文有《东坡七集》等。存世书迹有《答谢民师论文帖》、《祭黄几道文》、《前赤壁赋》、《黄州寒食诗帖》等。画迹有《枯木怪石图》、《竹石图》等。另,今传《苏沈良方》是在沈括《良方》基础上,增益苏轼的医药杂说而成。

[编辑] 评价

作家李敖评论苏轼虽是达者,“但他的思想水平只是超级文人式的,最高境界止于《赤壁赋》,并没有思想家式的细腻与深入。又掺入佛、道及民间迷信,行为上搞求雨、炼丹,境界有低段出现。他的政治观点尤其旧派,比王安石差多了,真所谓“汝唯多学而识之,望道而未见也”了。 国学大师钱穆说:“苏东坡诗之伟大,因他一辈子没有在政治上得意过。他一生奔走潦倒,波澜曲折都在诗里见。但苏东坡的儒学境界并不高,但在他处艰难的环境中,他的人格是伟大的,像他在黄州和后来在惠州、琼州的一段。那个时候诗都好,可是一安逸下来,就有些不行,诗境未免有时落俗套。东坡诗之长处,在有豪情,有逸趣。其恬静不如王摩诘,其忠恳不如杜工部。”

[编辑] 注本

从宋代开始,苏轼作品的注本不断出现,较著名有:

  • 诗注
    • 查慎行《补注东坡编年诗》
    • 冯应榴《苏文忠诗合注》
    • 王文诰《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》
    • 孔凡礼点校的《苏轼诗集》,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
  • 文注
    • 南宋邱晔编注的选本《经进东坡文集事略》
    • 明末茅维的《东坡先生全集》,
    • 孔凡礼点校的《苏轼文集》,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。
  • 词注
    • 近人朱祖谋的编年本《东坡乐府》
    • 今人龙榆生的《东坡乐府笺》。
个人工具
名字空间

变换
操作
导航
工具
推荐网站
工具箱